【持有使用假币罪的最新立案标准是什么】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,对于“持有使用假币罪”的立案标准,近年来有所调整和明确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罪名的立案条件,本文将从法律依据、立案标准以及相关处罚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。
一、法律依据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172条的规定,持有、使用伪造的货币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巨大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此外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对“数额较大”“数额巨大”“数额特别巨大”进行了具体界定,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依据。
二、立案标准(最新)
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,持有或使用假币的立案标准如下:
| 情形 | 数额标准 | 处罚 |
| 数额较大 | 人民币4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 |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 |
| 数额巨大 | 人民币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 |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 |
| 数额特别巨大 | 人民币20万元以上 |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|
> 注: 上述金额标准适用于人民币,其他外币按案发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。
三、其他影响立案的因素
除了金额之外,以下情形也可能构成该罪并被立案:
- 持有或使用假币数量大,虽未达到上述金额标准,但具有社会危害性;
- 使用假币进行非法交易、诈骗等行为;
- 曾因持有、使用假币受过行政处罚,再次实施类似行为;
- 涉及假币制造、运输等上下游犯罪链条中的行为。
四、结语
综上所述,持有或使用假币的行为已明确纳入刑法打击范围,且立案标准随着司法实践不断细化。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,避免接触或使用假币,以免触犯法律。如发现假币,应及时上交公安机关处理,共同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(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法律信息整理,具体案件以司法机关认定为准。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