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】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这句话,常被用来形容人应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。它表达了对高远志向的追求和对深厚内涵的重视。那么,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?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中的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;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。”虽然这句并非直接出自该篇,但后世常将其与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结合使用,表达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
不过,更常见的是在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看到类似表达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这里的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是曹操借用古人之语,表达自己渴求人才、胸怀天下的志向。
因此,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虽非出自同一文本,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古代诗文,而广泛流传则得益于曹操的引用。
二、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句子 | 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 |
| 出处 | 常见说法源自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,但更广泛引用自曹操《短歌行》 |
| 含义 | 表达对高远志向的追求和对深厚内涵的包容,比喻人应有宽广胸怀 |
| 作者 | 曹操(《短歌行》) |
| 背景 | 汉末乱世,曹操渴望招揽贤才,以实现统一大业 |
| 引用意义 | 表达对人才的重视,也体现个人胸襟与抱负 |
| 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表达胸怀与志向的经典语句 |
三、结语
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不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。无论是《诗经》中的原始意象,还是曹操笔下的政治抱负,都赋予了这句话深刻的文化内涵。在今天,它依然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卓越,保持谦逊与包容之心。
通过了解这句话的来源与意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,也能从中汲取智慧,应用于现代生活与工作中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