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后赤壁赋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并称为“赤壁二赋”。两篇赋文都以作者泛舟赤壁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对人生、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。《后赤壁赋》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,以及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超脱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通过描写秋夜泛舟赤壁的情景,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心境变化。文章以“月白风清”起笔,描绘了江水、山石、霜露等自然景象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。接着,作者通过与客人的对话,表达了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与超然的态度。
文中还出现了“鹤”的意象,象征着高洁与自由,进一步深化了主题。最后,作者在梦境中与仙人相遇,梦醒后感到释然,体现出他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
二、内容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作者 | 苏轼(北宋文学家) |
创作时间 | 元丰五年(1082年) |
体裁 | 散文赋 |
写作背景 | 被贬黄州期间,借景抒怀 |
主要场景 | 秋夜泛舟赤壁,江水、山石、霜露 |
情感基调 | 悲凉中透出豁达,孤寂中带有超脱 |
主要意象 | 鹤、江水、明月、霜露 |
思想主题 | 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、精神自由 |
艺术特色 | 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语言优美 |
与《前赤壁赋》比较 | 更重写景,情感更内敛;《前赤壁赋》更重议论,哲理更突出 |
三、结语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苏轼在逆境中自我调节、寻求心灵慰藉的体现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,他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,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。